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市场动态  >> 资讯详情

中美贸易别总拿“钢铁”说事儿

来源:中国建筑钢材网     所属类别:国际市场动态     发布时间:2018/3/2 10:02:31

2018年2月份,适逢中国传统春节,就在春节前后,美国持续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特别是针对钢铁行业。2月12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中国、印度、韩国和土耳其的大口径焊管(Large Diameter Welded Pipe)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2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铸铁污水管(Cast Iron Soil Pipe)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此外,2月1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美国进口钢铁产品的国家安全调查(232调查)报告,认为进口钢铁产品严重损害了美国内产业,威胁到美国家安全。

 

根据232调查报告,在钢铁领域制裁有三种建议措施:(1)对于所有的进入美国的钢铁出口国统一征收24%的进口关税;(2)对于特定国家或地区(巴西、中国、哥斯达黎加、埃及、印度、马来西亚、韩国、俄国、南非、泰国、土耳其及越南)征收至少53%的关税,而其他国家则会实施与2017年等额的进口配给;(3)对于所有的钢铁进口国实施等额于2017年进口量63%的配额制度。针对进口钢铁产品的措施将在4月11日之前作出决定。

 

1996年以来,美国针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了越来越频繁的贸易调查,美国是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最多的国家,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截至2018年2月15日,美国有169项针对钢铁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其中有29项针对中国。同时美国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发起201、421、337、232等保障措施或特保调查,利用多种形式的关税限制中国钢铁产品进入美国。

 

据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出口美国钢材产品540万吨,占当年中国钢材出口总量的12.56%;而经过数年的贸易调查,中国钢铁行业从钢材产品到钢铁制品均受到美国不同程度的制裁,中国对美出口钢铁产品大幅减少。到2017年,中国出口美国钢材产品118万吨,仅占中国钢材出口总量的1.57%,对美钢材出口占比较2006年下滑了近11个百分点,对美钢材出口量则较2006年下降了78.15%;且在中国钢材出口排名国家中,美国也由2006年的第2位降至2017年的第18位。

 

美国钢铁协会发布的2017年钢铁进口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进口钢铁产品3812.1万吨,同比增长15.4%;其中成品钢材2955.8万吨,同比增长12.2%;在成品钢材进口排名中,中国位列第7位,进口数量为81.3万吨,较2016年下降5.7%,占美国成品钢材进口总量的2.75%,较2016年回落0.52个百分点。

 

而从美国232调查报告来看,其认为目前全球过剩产能为7亿吨,几乎是美国钢铁消费总量的7倍,而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是钢铁产能过剩的最大来源;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超过了美国炼钢能力的总和。报告中依据2017年前10个月数据年化后的钢材进口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进口中国钢铁产品78.4万吨,仅占美国进口总量的2.2%;较2011年进口中国钢铁产品数量下降31%。中国在美国钢铁进口排名中位列第11位,但在报告中提到了中国202次;而位列其进口钢材排名第一位的加拿大仅提到24次,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意图明显。

 

从中美双方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美国钢材产品数量大幅缩减,在美市场份额并不高,美国的调查结论毫无依据,与事实完全不符。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指出,美方已对大多数进口钢铁产品采取了上百起的双反措施,已经对其国内产品提供了过度的保护,不应以“国家安全”为由,轻率地对进口钢铁产品再采取限制措施。“国家安全”范围十分广泛,缺乏统一界定,极易造成滥用。如果各国仿效美方做法,将对国际贸易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需求增长缓慢,各国钢铁产业面临困境。但从2016年起,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推进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为全球钢铁行业运行环境改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两年时间里中国化解钢铁产能1.15亿吨,距“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压减1-1.5亿吨粗钢产能的上限目标仅剩3500万吨;且在2016年11月-2017年6月底,中国取缔地条钢产能1.4亿吨,从根本上扭转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效改善了市场环境,显著规范了进出口秩序,钢材质量明显提升,行业效益大幅增长。

工信部在2018年中国钢铁行业的工作规划中指出,将抓好重点地区去产能,以处置“僵尸企业”、去除低效产能为重点,力争2018年提前完成“十三五”钢铁去产能1.5亿吨的上限目标;同时将严控新增产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把产能置换关,严禁以任何名义新增钢铁产能。可见,中国政府在钢铁产能控制方面在持续不断地做出努力。对于中美之间的钢铁贸易来说,中美钢铁业应加强对话、沟通,共同应对行业发展问题,而不是采取强硬的贸易制裁,致使中美贸易矛盾进一步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