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动态  >> 资讯详情

多地连出“硬招”精准输血小微企业

来源:建钢网     所属类别:网站动态     发布时间:2019/4/29 8:44:59

今年以来,国务院和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出台多个文件,旨在进一步推动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表示,将从多个方面督导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间接融资主渠道作用,持续改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推动小微企业整体融资成本下降。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多地调研发现,地方层面正在“因地制宜”落实相关政策。江苏、浙江和福建等地政府和地方银保监局纷纷祭出实招,包括搭设互联网平台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落地联合会商帮扶机制推动银行间信息共享,以及建立监测评价体系精准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等。

搭设平台破除信息壁垒

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银行对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不了解,对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更不了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强化融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民营企业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充分等问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健全优化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信息对接机制,已经成为不少地方化解小微和民企融资难题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苏州市搭建了全方位的服务小微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通金融机构资金与企业融资需求之间的“梗阻”。苏州银行负责承建平台系统实施工作,据苏州银行董事长王兰凤介绍,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其中,线上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发布融资需求的渠道,使金融机构能快速获取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并启动对接,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发布相关金融产品的渠道,使企业能方便搜索符合自己需求的金融产品。

数据显示,目前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已有61家金融机构入驻。截至2019年3月,该平台已累计解决融资需求37615项、金额约5830亿元,需求项目解决率84.31%,需求金额解决率97.04%。平台解决的融资需求中,2122家企业获得了约128亿元的“首贷”资金。

为打破信息壁垒,苏州还整合政府相关部门信息资源,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配套建立了苏州地方企业征信系统,从识别企业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发展趋势三个维度出发,实现对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等72个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常态化采集、查询和适时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企业了解不足甚至在企业面临风险时出现盲目抽贷的现象,台州银保监分局落地了联合会商帮扶机制,推动银行间信息共享和集体会商,科学识别企业状况。“一方面,要让银行统一步调,全面认识企业经营状况,强化信贷支持信心;另一方面,让企业通过会商约束‘过度投资、过度授信、过度担保’的行为。当前,台州对36家授信总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落地联合会商机制,并在部分企业分类帮扶上取得较大成果。”台州银保监分局党委书记曹光群表示。

多路径降低小微融资成本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多地政府和地方监管部门探索多种方式,包括通过设立融资担保基金、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引导基金或信用保证基金等方式,健全地方增信体系,增加中小银行转贷资金规模等。

以苏州市为例,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和苏州银保监分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苏州市设立了10亿元信用保证基金,与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以65∶20∶15的比例共担风险,鼓励银行发放500万元以下的纯信用贷款。与此同时,苏州还建立了信用风险对冲资金池,对银行发放的单户500万元以下信用贷款,每年按新增放贷总额的5%进行奖励,奖励专项用于对冲风险、弥补损失。此外,苏州还设立了首期规模1亿元的投资联动引导基金,帮助企业获得债权加股权联动融资。

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多地都将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天津市提出,设立50亿元的融资担保发展基金。湖北省提出,筹集100亿元担保再担保资金,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海南省也提出,设立重点产业投资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企业纾困基金,再造融资担保体系。

“融资担保是促进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之所以不愿意给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是因为其客观存在风险相对较高的情况,对于这类高风险的客户需要第三方尤其是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来分担其风险。”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在降低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台州银保监分局正在推动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与中小法人银行合作,2019年计划增加转贷款60亿元,为中小法人银行提供了稳定资金来源,一方面防控了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也打通了政策性银行资金流向小微企业的通道。

建立监测体系引导资金活水

此前银保监会发布的相关文件均提出,银行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增强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以进一步增加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记者在多地采访时也了解到,地方银保监局纷纷建立了相应的融资监测评价体系,引导资金流向小微和民营企业。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一直是推动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福建银保监局已经建立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监测体系,按季通报监测评价情况。“我们结合实际不断完善评价指标,单列了‘制造业信贷客户数量’‘小微贷款’等考核指标,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积极助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福建银保监局副局长汪祺臻表示。

在此基础上,福建宁德银保监分局制定了《宁德银行业金融机构帮扶小微企业尽职免责同业公约(试行)》和《服务小微企业尽职免责负面清单》,以激发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内生动力以及给从业人员划定红线。

在监管的指引下,银行也在完善其内部考核管理机制。“我们完善了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外部监管规定、本行规章制度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业务总体风险状况未超过总行所设定容忍度目标的,可予以容错,可按问责流程免除其相关责任或予以从轻减轻处理。对排查未发现违规问题或仅存在轻微违规事实且该违规事实并非形成项目不良主因的,认定尽职免责,不对相关人员加以纪律处分、经济处理及其他处理等措施。”兴业银行泉州分行行长王良杰表示,通过以上制度安排,并严格落实相关制度,兴业银行泉州分行进一步解决了小微客户经理“不敢贷”的困扰。

江苏银行常州分行行长蒋敏也表示,今年江苏银行针对民营企业出台了专门的经营考核指标。在他看来,价格是市场行为,不同企业拿到的资金成本存在差异,银行利润也在逐渐回归到市场平均水平。“客户经理只要按照规则去做,按照流程去做,即使有风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也都能够实施免责,这几年银行基层客户经理尽职免责的环境比前些年好得多。”蒋敏坦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