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市场动态  >> 资讯详情

关于我国钢铁出口问题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建筑钢材网     所属类别:国际市场动态     发布时间:2015/11/13 13:57:55

今年1-10月份,国内共出口9200多万吨钢材,全年出口量有可能接近1.1亿吨。随之而来的,关于出口的一些问题也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例如,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对于以较低价格为特征的出口增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得不偿失?如果当前加大出口是必要的,那么面对日益增加的贸易摩擦,还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出口,以及怎么扩大?从长期来看,又该如何看待或者定位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就这些问题,我想谈几点还不是很成熟的看法和思考,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我国钢铁出口增长有利于缓解当前产能过剩矛盾,努力扩大出口是必要的。

国内需求趋减使得钢铁产能过剩进一步凸现,叠加国内外钢铁产品的巨大价差是这两年我国钢铁出口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也是后期钢铁产品出口可能继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尽管低价出口并非产业健康发展之道,亦非国内企业的追求,但不可否认,当前钢铁产品通过低价实现的出口快速增长一方面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恶化,另一方面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也在发挥逆周期的作用。

当前有个观点比较流行,即通过市场化快速出清、先破后立的方式来尽快促使产业企业退出、实现产能去化,以缩短我国过剩产能化解的进程。我认为这方式风险太大,不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日本和美国钢铁过剩产能化解的既有案例也不支持这个观点。

我国过剩产能的化解或者说出清,一定是在其他产业的发展可以自然承接现有过剩产业劳动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过剩产能出清的核心,在于过剩产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在没有解决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下,暴力出清,势必带来系列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当前随着亏损企业增多,行业企业普遍调降工资和福利,少部分企业甚至长期拖欠工资而引发的消极群体性情绪正发酵,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则有赖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个发展和转移一定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出口增长来缓解国内企业压力,为其他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赢得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二、继续维持较高出口量是完全可能的,后期出口增长的潜力和方向或在于那些城市化率相对偏低、同时当前及未来GDP增速维持较高水平的国家和地区。

今年出口超过1亿吨基本没有悬念,未来能否继续增长,的确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考虑到当前国内实际产能利用率依然偏高、国内企业出口营销和服务工作还有很大改进和提升空间,以及出口量占我国粗钢产能的比例还不到15%,我认为未来出口进一步增长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而且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月均出口在800-900万吨可能就是一种常态。

对于产业企业而言,除了从战略高度重新定位国际市场,做好出口的系列配套工作外,有针对性地寻找出口潜力国家和地区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从今年前7个月出口数据来看,我国钢铁产品出口量在100万吨的国家和地区共19个,其中同比增速在30%以上的国家有两个普遍的特点:1、城市化率相对偏低,平均城市化率在50%,除了阿联酋基本都在70%以下,最低是孟加拉国,只有29%;2、GDP增速相对较快,当前及未来平均增速在4%-9%。

虽然这个规律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企业作为寻找开发新的出口目标地的一个参考依据应该是有益无害。自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应该是寻找未来出口方向时重点考虑的对象。

三、综合考虑贸易摩擦的增加、国内外价差情况及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价格的主导性,有必要重新审视甚至调整现有鼓励出口行为的政策措施。

对比国内外钢铁产品价格,以及出口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的情况,不难发现一个情况:国内市场价格普遍低于国外市场价格,而企业出口价格又通常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分析认为,出口退税政策可能为国内企业出口价格能够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创造了重要条件。出口退税原本是国家为鼓励出口而采取的措施,旨在提升企业出口的积极性,而现在的情况是,出口几乎已成为业内企业的救命稻草,或无需再行刺激。一个简单逻辑是,在当前国内价格已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国内企业还需要通过退税来获取更低的价格优势么?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价格最低,同时出口量大幅增加,国内钢铁市场早已成为主导国际钢市走势的力量,几乎所有进口国钢铁市场、以及主要钢铁出口国价格走势都要看我国钢铁市场的脸色。在这种情况下,假设没有出口退税,国内钢铁出口价格的主导性或者优势,是不是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而且,如果仔细分解出口退税的去处或者说补贴效用,不难发现大部分都被国内企业通过价格让步的方式将补贴给了进口国需求方,然而进口国不仅不领这个情,还纷纷吵着喊着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加征反倾销税等,并由此将我国财政支付的出口退税转到了进口国政府的腰包里。

相反,假如没有出口退税,国内钢铁产品出口报价肯定要比现在高,这样,是不是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国外反倾销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鼓励国内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市场服务能力呢?对出口最终是不是也是利大于弊?

如果上述假设和逻辑没有问题,那么调整我国现行有关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应该迫在眉睫。

当然,如果现在突然调整相关鼓励政策,国内出口企业由于对现有政策形成了路径依赖,短期内必然是极其痛苦的。因为出口价格将被迫抬高,但国际竞争对手可能已形成了可以保持现有低价的成本供给机制,这样国际市场出口价格并不一定跟随中国出口价格的抬高而回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钢铁出口有可能会大幅下降。

四、中长期看,钢铁出口必须放弃低价策略,不追求数量,必须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市场口碑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升整体竞争力。

中长期看,我国钢铁出口不应盲目追求出口的数量,更需要注重质量。必须改变藉由低价获取出口竞争力的的局面,提高出口的价格和收入,避免陷入贫困化增长。

我在想,政策上有没有可能,将当前对企业出口行为的直接支持和鼓励,分步骤地变成对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和新市场开发、员工技能提升、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变成对中下游加工企业积极采购应用国内钢铁原材料、并与钢铁企业共同进行材料技术提升的支持和鼓励,进而实现国内钢铁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整体提升的间接支持和鼓励呢?

简单说,改变以出口退税方式的直接补贴,增加对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的间接补贴和奖励,提高国内钢铁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同时,钢铁产品主要作为制造业的原料,应该与下游加工业的紧密结合,可通过间接补贴下游加工企业的方式,加大转出口份额,并以中下游制造业的升级倒逼钢铁生产的升级。如果未来我国钢铁工业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管出口量多少,都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总而言之,短期内,由于产能化解赖以实现的新兴产业成长需要时间,稳定钢铁出口是必要的。中长期而言我国钢铁工业定位可能仍应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发展优质高效、节能环保、有技术优势的产能,以此为基础,提高直接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增加通过优质下游产品间接出口的份额,以此保持一定的钢铁产能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