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市场迅速扩容 资本开启逐“绿”之旅
来源:建钢网 所属类别:网站动态 发布时间:2019/6/27 9:18:00
从2015年底第一只绿色债券面世,到2018年全年发行规模(含贴标和非贴标绿债)超1.8万亿元;从绿色信贷指引2012年首次提出,到如今超9万亿元绿色信贷规模形成。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后来居上,已跃升至全球前列。
得益于标准制度的细化、奖补政策的推行、产品工具的创新,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日臻完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投资理念,也逐渐在资本市场生根发芽。资本开始竞相逐“绿”,在绿色产业中发现投资价值。
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目前不少境外投资者已经形成了绿色投资的理念和策略,他们看重的是低风险、可持续的长期投资。国内这类绿色投资者也在培育形成中,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制度标准上的进一步统一细化、产品创新丰富以及投资理念的转变。”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表示。
金融之水流向绿色产业
初夏的山城重庆迎来雨季。过去,暴雨积水、城市内涝是重庆摆脱不了的烦恼。现在,雨天里行走在重庆两江新区腹地的悦来新城,走路不湿鞋、路面不积水,很是畅快。
这一切得益于当地海绵城市的建设。依山就势,引流蓄水,新城不仅雨水回用率达到13.7%,水体黑臭问题也得以解决,热岛效应得以缓解。
而海绵城市的动工建设,也需要金融之水源源不断地支持。早在2016年,兴业银行重庆分行就给重庆悦来新城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批下24亿元15年期限的贷款,建设期间又给予了流动贷款、债务融资工具等多元化金融产品支持。
“通过前期绿色信贷支持铺垫,我们更看重后期和企业其他绿色项目合作的广阔空间。”兴业银行重庆分行绿色金融部负责人张多乐告诉记者。
在川渝一带,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绿色金融项目。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纳入人民银行统计的重庆市绿色信贷余额超18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2018年,各类绿色债券发行近100亿元。
区域性的绿色金融标准也在不断探索之中。继2017年首批五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获批后,试点成果颇丰,其他地区也跃跃欲试。据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副主任李铀透露,重庆正在积极申报全国第二批绿色金改试验区。“下一步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绿色产业倾斜,积极为重庆绿色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重庆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李铀表示。
金融要“绿”也要“利”
在罗施毅看来,绿色金融的发展要“寓义于利”。只有立足商业可持续,真正实现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定价,绿色金融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很多环保行业属于弱周期性,现金流非常稳定,这些资产的优良质地也反映在了信贷定价上。在信贷规模、审批效率等方面,银行会优先保障绿色项目。”罗施毅说。
上证报在调研中也发现,能够符合绿色标准认定的企业,通常也是经营规范、社会责任意识强、环境风险和信用风险较低的企业。
以成都市污水处理厂项目为例,其收益来自政府付费,现金流稳定。实际上,市场化资金也非常青睐这类企业。“我们发绿色企业债的利率才4.26%,比现在银行中长期基准贷款利率4.9%还低了不少。”成都市兴蓉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胥正楷告诉记者。
据了解,绿色信贷平均不良率水平约为其他资产的1/4,正是因为不良率整体偏低,实际降低了银行成本,让绿色金融也“有利可图”。
以绿色价值实现金融价值
金融是水,终会流向处于价值洼地的资产。
“把金融所有的环节、所有的场景、所有的链条都和绿色连接起来,以促生绿色的价值就是金融的价值,绿色的目标就是金融的目标,绿色的未来就是金融的未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名誉会长王忠民近期表示。
将绿色标准融入投资理念,也将真正实现绿色资产的金融价值。王忠民建议,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时候,把环境、绿色作为尽调时的标准。“要让ESG成为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尽调的基准逻辑线”。
面对绿色项目融资需求的多样性,机构探索金融产品创新也是重点。“对于期限长、前期投入较大的绿色金融项目,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盘活存量,多种金融工具组合在一起解决长期资金需求。根据绿色项目的不同需求,来匹配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争取为绿色资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罗施毅说。
绿色市场的进一步扩容可能会比想象更快。据穆迪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共发行了472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创下了各年度第一季度绿债最高发行纪录。穆迪预计,2019年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