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化解过剩产能支个招
来源:中国建筑钢材网 所属类别:业内新闻 发布时间:2016/3/11 15:42:11
目前,钢铁行业陷入巨大的“危局”之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达50.5%。严重亏损的背后,是钢材产能严重过剩,钢材价格持续下滑。在8亿吨钢产量和12亿吨粗钢产能的背景下,化解过剩产能已成为钢铁行业脱困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迫在眉睫。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去产能是实现脱困发展的必由之路,等不得,也拖不起,现已在全行业形成广泛共识,并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如何合理有序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退出钢企职工的利益该如何保障?本期《两会会客厅》邀请了来自钢铁行业和相关部门的部分代表、委员,一起来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支个招。
主持人:最近,国务院发布《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未来5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目标为1亿吨~1.5亿吨。对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您有什么看法?
李毅中:钢铁行业的过剩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只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和市场的变化,人们的认识越来越统一了。我觉得现在化解过剩产能,应该是在过去的基础之上,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加大力度真正把工作做实,至少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指标。从具体办法来讲,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技术手段等,具体来说就是环保标准、能耗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标准。你没有达标给你留点余地,不是让你马上退出,给你半年时间让你改造,改造不成功,改造无望,那你就得退出市场。还必须落实责任,责任首先在工信部,各省要落实到有过剩情况的地市,地市要落实到企业,必须有指标、有责任、有时间表,否则就是空谈,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此外,不能再新建任何钢铁项目了,过去下不了这个决心,所谓增量置换、减量置换、建大关小,实际上大的建起来了,小的也关不了。我搞了一辈子这方面的工作,体会太深了,关一个比新建一个要难得多。现在下决心了,钢铁、煤炭项目一个也不批,因为这两个行业绝对过剩,你再建一个新的,不是更过剩吗?我们应该对“十三五”化解过剩产能有信心,过剩的地方、过剩的行业、过剩的企业要面对现实,承认自己过剩,面对困难不要往后退。
何文波:我现在看到的是,国家下了很大决心,安排了退出通道,配置了退出机制,而且非常具体化。各地政府也在积极行动,目标非常清楚———集中解决钢铁和煤炭两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所以,我相信这次是动真格的了。但最终结果怎么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是有信心的,因为国家抓住了痛点。我觉得化解过剩产能最核心的问题是人员安置问题。我之所以觉得这次有希望,是因为看到国务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到这次两会,国家不仅仅是高度重视,而且做了统一安排。
张志祥:要把配置资源的主动权交给市场。现在很多领域,市场化程度不够。例如,在传统产业领域,行业标准提升很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政府管得太多。政府把资源配置交给市场后,一定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
才让:钢铁企业越早改革、越早转型就越主动,越往后,政策也不行了,支持也没有了,而且负担和成本越来越重。到最后,就剩下优质钢铁企业能活下来。这些企业在管理水平、成本控制、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新产品开发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在国内市场上实施区域战略,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布局。除了这些企业,其他企业陆陆续续真的要死掉一批,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
贾康:钢铁行业面临的困难是很明显的,困难如果处理得好,压力变成动力,那就是优化结构。去产能主要还是要靠市场来优胜劣汰。
唐历: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建议国家出台政策“组合拳”。现在钢铁企业资产负债很重,财务费用很高,富余人员较多。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人员安置困难,靠降税肯定不够,建议出台财政、税收、债转股等综合性配套政策。
主持人:中央提出要拿出1000亿元用于化解过剩产能,其中钢铁行业有300亿元,主要用于安置职工。您认为在去产能过程中,该如何解决好职工安置问题?这个钱够不够?该怎么花?您有何建议?
张志祥:国务院发布《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据说还有8个配套文件。中央将专门安排1000亿元用于职工安置,地方也要求有配套政策,再加上企业自身出一部分,员工安置这块肯定可以落地。
孙纪木:我最关心的就是员工安置问题。安置员工,企业也有责任,政府也要资助一部分资金。如果要安置员工,一般需要10万元/人。一个产能300万吨的钢厂一般有5000人,这样至少需要5亿元。建议出台全国性的鼓励政策,企业淘汰一吨钢产能,就给予一定的补助。
贾康:1000亿元是以专项奖补资金的方式来用,寻求的是导向,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等到具体的实施细则出台后,就能看出这笔资金是如何发挥放大、引导的作用。
何达平:去产能,地方和企业都要承担。单靠国家拿出1000亿元对职工进行安置,绝对不够。
张文学:我来自煤炭企业,煤炭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而化解过剩产能最大的风险点是职工安置。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尽快出台化解过剩产能的配套政策,细化补偿金、安置费的标准。二是要进一步放宽职工内部退养的年限、界限。三是建议由政府为职工存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费用一直到法定退休年龄。在等退期间,发放基本生活费。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条措施职工乐于接受。四是鼓励社会企业并购重组、安置富余人员,对社会企业安置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富余人员,根据安置人员的数量,给予相应的补贴或者减免企业的税费。五是企业要加快转型,扩展其他产业,来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六是鼓励各级政府来购买服务,提供公益性的岗位,安置就业人员。七是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技能,为转岗打下基础。
主持人:化解过剩产能,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您认为,这其中企业和地方具体该发挥哪些作用?
才让:对于严重亏损的钢铁企业,地方政府保护不了几天,这不是长远之计。如果像过去那种阶段性的、短时间的阵痛,问题不大,保护一下,扶植一下,企业又行了,还能加倍地回馈税收、就业。但是现在看来,这条路行不通了。
唐历:企业和地方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地方政府应该出台配套政策,包括安置职工、分离办社会、职能接收、土地政策等方面,而且政策出台要快!
孙朝晖:现在可能是某些地方政府在干预某些企业的运行,尤其是干预金融系统,强制性地给某个企业贷款。所以我觉得,化解过剩产能,还是让市场来调节,政府就是制定规则。谁能在规则里面运行,谁会被淘汰到规则外边去,我觉得最终还是由用户来决定,这就是市场调节。本来就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结果政府插了一只手。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这种强制性地干预企业运行,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面临毁灭性的灾难,大家都活不长。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说海上有一艘船,载员100人,马上就要沉了,跳下去2个或者3个,剩下的都能活下来。那谁跳下去?大家都不愿意跳,可能100人都要死。那怎么办?本来有的人可能有勇气自己跳了,结果因为有人干预不让跳,他也跳不了。不想跳的就更不跳了,那么,就是大家一块死。而如果没有任何人干预,船上的人都来比拼,被打败的自然就淘汰了。但是,如果本来某个人被推下去了,下面又有一艘潜艇把他救上来,还放到这个船上,那大家最后只有和这艘船一起沉了。因此,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必须严格监管,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何达平:地方政府应该出台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去产能。企业也要有互救互助的精神。部分企业退出后会让出一部分市场,供需矛盾缓解以后,活下来的企业应该对淘汰的企业予以帮助,生产的企业给予不生产的企业补助,相当于一个基金。另外,行业协会要发挥好调节作用。
陈代富:化解过剩产能,要明确哪些品种过剩,哪些区域、哪个企业过剩,这需要行业协会、地方政府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
孙纪木:化解过剩产能,国家和地方必须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这样企业才会有去产能的积极性。配套政策跟不上,去产能会比较难。此外,在去产能的同时,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生产高附加值的紧缺产品,加大紧缺产品的出口力度。具体到河北省来说,建议企业在去产能的同时,生产高附加值的特种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