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去产能推动产业升级 安徽省在阵痛中突围
来源:中国建筑钢材网 所属类别:业内新闻 发布时间:2016/3/28 10:39:37
面对行业“严冬”,部分包袱重、条件差、处于亏损状态的矿井,主动减规模、降成本、渡难关
一个带给人们温暖和光明的行业,自身正寒意弥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矿年产量就超过200万吨,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矿,为保障全省乃至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作出过积极贡献。”3月中旬,记者来到1947年建矿的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煤矿。从该矿党委书记肖振奇的一席谈话中,可以感受到,在这个“年近七旬”的老煤矿,人们内心深处都对曾经的辉煌充满自豪。
历史厚重,但现实沉重。该矿党委副书记单杰介绍,经过近70年的开采后,资源渐趋枯竭,赋存条件差,人员多、包袱重,成本居高不下,2015年,该矿每生产一吨煤就亏损超过200元。
对这样步履沉重的老煤矿来说,今年以来的煤炭市场形势,更可谓流年不利。“今年前两个月,煤炭的总体需求量仍在下滑。”省统计局能源处处长胡永进说,前两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费原煤2706.99万吨,同比下降6%。需求不振导致煤价持续下行,1月底,混煤和精煤价格分别比2015年底下跌4元/吨、12元/吨。
面对“生产越多亏损越重”的困局,主动减量、压缩成本,已经成为煤炭行业首选的生存之道。目前,淮南矿业集团已经对新庄孜矿、潘一矿、谢一矿3对亏损严重的矿井实行“渡难关开采”,将两年以后的开拓延伸工程暂缓施工。
“形象地说,就是把已经准备的一桌饭吃完,暂时不再准备下一顿了。”肖振奇说,巷道的开拓延伸,是煤矿为下一步开采进行的生产准备工程,也是投入最大的环节。根据这一安排,该矿将原先8000米的巷道延伸工程减至1000米,仅此一项就减少成本1亿元以上。同时,原先的12支施工队伍减至4支,节约了人员开支。今年,该矿计划减亏5.3亿元。
国务院2月份下发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对资源枯竭、资源赋存条件差的煤矿,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煤矿等,要通过给予政策支持等综合措施,引导其有序退出。淮南矿业集团对所属部分赋存条件差、扭亏压力大的矿井实施的“渡难关开采”安排,就是主动减量和降本减亏并举,有序推进去产能的稳妥之策。
同样的严冬,不同的寒意。2002年投产的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煤矿正值“青壮年”。但由于该矿是一座水、火、瓦斯、矿压、煤与瓦斯突出等各种灾害因素并存的矿井,在当前形势下面临更大的生存发展压力。2015年,该矿吨煤成本357元,亏损1.8亿元左右。根据皖北煤电集团提出的“经营实体零亏损”要求,该矿今年不仅要扭亏,而且要力争盈利超过5500万元。
“扭亏为盈的最大潜力就在于主动减量,调整优化生产系统,实现合理化的集中生产。”该矿矿长姚金林介绍,去年该矿产量为237万吨,今年目标产量降至225万吨。过去追求产量,共设立6个生产采区,目前减为4个,不仅降低材料、电力等方面投入,还直接减少井下作业人员430人。
“深化经济生产,实现减量增效,是减亏脱困的重要路径。”皖北煤电集团董事长杨军介绍,皖北煤电集团在省内共有8对矿井,吨煤成本490元,但2015年吨煤平均售价只有342元。为压缩成本,该集团要求各生产矿井减掘进头、减工作面、减生产系统、减人员,普遍将一个矿井2~3个工作面调减至“一井一面”,追求成本经济性和规模效益的最大化。
“减工作面也是去产能的直接举措,减少一个工作面相当于一年减少70~80万吨生产能力。”杨军说,用产能“减法”做效益的“加法”,只有这样,煤炭企业才能真正打赢迫在眉睫的减亏脱困攻坚战。
“去产能不仅表现为总量的压缩,更在于结构的优化”
市场倒逼之下,煤炭企业走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到西部去”的路子,实现化解产能过剩与转型升级相结合的目标更明确
祁东煤矿的难题,可以说是全省煤炭行业“软肋”的集中体现。我省煤田赋存条件较差,致灾因素较多,煤炭生产成本一直较高,2015年,全省吨煤平均成本420元。而中国神华2015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自产煤的吨煤成本只有117元。
“油价低位运行,铁路运费下调,西北地区的煤炭冲击着我们的市场,形成很大压力。”杨军说,过去,凭借区位优势,皖北煤电集团的煤炭在长三角和华南地区拥有稳定的市场。如今,随着西部运煤通道的改善以及海外煤炭涌入国内市场,我省煤炭的成本劣势凸显,市场销售不容乐观。今年以来,全省煤炭库存量上升,截至2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库存237.3万吨,比年初增加103万吨。
市场倒逼之下,全省煤炭行业迫切需要走出一条去产能与调结构、促升级相结合的新路子,从而从根本上扭转困境。
“困难时期往往也孕育着希望和机遇。”淮南矿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孔祥喜说,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较长时间不会改变,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仍将达到62%。同时也要看到,正是经过资源赋存条件差这种天然劣势的长期历练,以淮南矿业集团为代表的省内煤炭企业在产业结构、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在未来都可以转化为我们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行业集中度高,是我省煤炭行业的突出优势所在。据胡永进介绍,2015年底,我省四大矿业集团的原煤产量占全省煤炭产量比例达98.7%。而全国煤炭行业前四位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24%。在煤炭产能减量重组大势下,我省煤炭企业应充分立足自身优势,加快走出去、“到西部去”,走一条扬长避短、扬长克短的转型升级之路。
“国家煤电产业基地正在加速西移。”孔祥喜说,淮南矿业明确将未来煤电能源项目发展重点放在西部,已经布局建设3座千万吨级矿井,到“十三五”末,该集团西部地区煤炭产量规模达到4000万吨,电力权益规模达到300万千瓦。
“我们将把握煤炭行业去产能的政策机遇,以减量置换的方式,逐步把煤炭主业由省内向资源丰富的我国西北地区转移。”杨军介绍,皖北煤电集团正在全力加快推进陕西、内蒙古等省外煤矿项目,同时尽力利用恒源股份上市平台,择机以参股或控股方式参与晋陕蒙地区更多的煤炭资源开发。
国务院去产能政策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煤电一体化,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这将引导我省煤炭企业更加坚定地迈开转型升级的步伐。
由于在煤电一体化上先行一步,2015年,淮南矿业集团电力权益总规模达1286万千瓦,发电量204亿度,实现利润34.58亿元,较好地对冲了煤炭市场下行的压力。“十三五”末,该集团电力权益规模将实现翻番增长,电力权益规模将达到2662万千瓦。同时,省内本土煤矿动力煤将基本上由其自身的煤电一体化电厂消耗,从而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淮北矿业集团将在低热值煤发电上下功夫推进煤电一体化,力争到2020年电力权益装机规模达500万千瓦以上。同时,注重发挥该集团在煤种、煤质和资源上的优势,大力推进煤化工和盐化工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新型先进合成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力争到2020年煤盐化工产值突破160亿元,盈利15亿元。
皖北煤电集团在省内将重点发展低热值煤发电,钱营孜煤矿低热值煤发电厂将力争2017年上半年竣工投产,并筹建朱集西煤矿低热值煤发电厂,同时在西部地区筹建煤电联营的燃煤电厂。在煤化工板块,将依托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和转化烯烃项目,做大做强煤化工板块。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是省内煤炭企业调优产业结构的一致选择。淮南矿业集团立足自身优势,重点发展港口综合物流服务业、煤矿综合技术服务和房地产及养老产业。淮北矿业集团正在积极培育发展康复医疗、健康养老、服务外包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煤矿托管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皖北煤电集团提出,“十三五”期间,将物贸产业和其它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至40%左右。“去产能不仅表现为总量的压缩,更在于结构的优化。”淮北矿业集团董事长王明胜说,只有把转型升级作为去产能的有效途径,煤炭企业才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鼓励职工‘打打小算盘’,自愿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出路”
企业“保底托底”,职工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主动对接就业市场,打响分流安置“突围战”
“矿上鼓励我们自主创业,我停薪留职办了生鲜配送公司。”3月18日清晨5点,祁东煤矿员工杨磊就来到宿州百大生鲜市场,对着眼前几十种生鲜,认真地用笔记着价格,了解市场行情。杨磊只是煤炭企业职工转岗分流的一个缩影。今年前3个月,仅祁东煤矿就转岗分流894人,今年内还要转岗分流900多人。
“转岗创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突围战。”杨军介绍,今年皖北煤电集团计划转岗分流1.4万人,为职工找出路,企业重任在肩。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队伍优势,实施主业上的劳务、技术输出,总体是一条顺畅可行的路子。今年,该集团将通过在省外开展多种类型的煤矿托管、承包等,力争分流采掘人员1000人以上,同时提供3000个其他工作岗位。辅业改革既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任,也相应地带来了很大的就业空间,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和辅业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吸纳部分富余人员。对于需要分流到社会其它行业的职工,由企业负责对外沟通协调人员培训、就业指导等再就业服务,并实行社保兜底,继续缴纳“五险一金”,尽最大努力营造放心离岗、安心创业的环境。
“在转岗分流中不搞‘一刀切’,把各方面政策跟职工说清楚,鼓励他们‘打打小算盘’,算清楚利弊,自愿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出路。”肖振奇说,该矿一部分职工选择内退的理由是,继续工作每月到手的现金工资不过3000多元,内退后每月除领取1600元左右的工资,还可以与家人一道做点小生意或者干点其他工作,或许会挣得更多。从实际操作来看,这种做法效果明显,分流安置过程也很平稳。今年以来,该矿已分流安置1000多名职工。
转岗分流对煤炭企业“轻装上阵”效果明显。仅以祁东煤矿办食堂人员由108人减少到现在的45人,人员成本就减少200万元。在新庄孜矿,通过减员降薪,今年仅人力成本就能下降2亿元。
但煤矿工人的转岗创业路上,少不了艰辛和坎坷。
通过与食品、家电制造等企业合作,将职工成批分流到这些企业进行流水线作业,是煤炭企业在安置富余人员中的比较普遍做法。但部分煤矿职工因为年龄、技能等原因,适应不了快节奏的流水线作业,被迫返回煤矿。祁东煤矿党委副书记张启胜说:“很多煤矿工人就业技能较为单一,再加上分流人员年龄相对较大,如何把他们安置好,确实困难很大。”
正因为技能单一,再就业培训成为重中之重。“目前煤炭企业普遍资金缺乏,转岗安置培训难以开展。”王明胜说,为切实做好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分流安置工作,除煤炭企业内部转岗分流安置渠道外,迫切需要出台更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再就业培训优惠政策以及创业创新信贷资金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
“让‘看得见的手’为去产能创造营造更优环境”
因地制宜、因企施策,解决“人、钱、债”难题,激发脱困发展、转型升级内生动力
除职工分流安置这道“人”的难题之外,在当前低迷的市场形势下,煤炭行业去产能仍然面临重重挑战。
“目前煤炭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题。”孔祥喜说,如果煤炭今年继续亏损,信用等级就要下调,融资难度会更大。而且,往往一家银行有抽贷、惜贷动作,与企业有信贷关系的其它银行也会一哄而上。因此,省内煤炭企业纷纷提出“打赢资金安全保卫战”。
据介绍,在前些年煤炭行情较好时,煤炭企业纷纷加快在省内外并购、建设煤矿步伐,动辄投入数百亿元。如今,在低迷行情下,前期的巨大投入正进入偿债高峰期,部分企业每月偿还银行债务超过10亿元,可谓雪上加霜,造成资金流异常紧张。
国务院出台的政策意见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对经营遇到困难但经过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仍能恢复市场竞争力的骨干煤炭企业,要加强金融服务,保持合理融资力度。
“长期来看,煤炭市场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刚性需求。在目前困境下,金融机构不应当过快抽贷、压贷,否则就会造成企业、银行的双输局面。”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郑兰祥教授建议,政策性担保机构应当为煤炭企业融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担保服务。煤炭企业自身应当充分利用债券发行、票据融资、委托贷款、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渠道,力保资金链正常运转。
据了解,由于多数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着“统借统还”的现象,去产能退出矿井的债务将由集团公司承担,省内一家煤炭企业拟关停退出矿井的“统借统还”贷款就达37.96亿元。
“这些债务得不到妥善处理,将进一步加重煤企负担。”王明胜建议,应当加快实施债转股,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化解去产能矿井的债务负担,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提高资产质量和融资能力。
“要用‘看得见的手’为去产能创造更优环境。”王明胜说,政策制定应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精准有效,妥善处理“人、钱、债”问题,充分激发企业通过去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