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 资讯详情

产业工人是钢铁业升级的尺度

来源:中国建筑钢材网     所属类别:业内新闻     发布时间:2016/3/28 10:44:05

在“去产能”的寒冬中,南方的两个千万吨级钢铁项目半年间先后投产。钢铁业形成独特的人口流动景象:在华北、华东地区,钢铁厂忙着分流减员,有的钢铁企业分流人员甚至数以万计;而华南这两座钢铁基地则在逆势大规模招聘员工。

减员,目的在于压减产能,控制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以弥补亏损缺口和应对巨额的负债表——这更是“疗伤治病”。沿海新建的项目,其任务不仅在于眼前的脱困,还要为赢得未来的竞争铺路,这对钢铁业来说是“强身健体”。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困境已经说明,以往盲目扩张的产销方式难以持续。中国钢铁要赢得未来,一定是赢在质量上。钢铁企业的质量升级,不仅需要技术、设备,还需要执行操作的人。所以,与传统企业的钢铁工人不同,新建钢铁项目的职工,要成为打造精品的“工匠”,这关系着钢铁业整体的升级。宝钢、武钢的挑战是,不仅是要给员工一个饭碗,还需要更多掌握高技术的工程师以及能够操作先进设备的工人。

这是钢铁业升级的基本命题,在钢铁企业升级过程中,钢铁企业的人如何升级?

积极的因素已经在显现。记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湛江钢铁厂不再打造“万人大厂”,但计划的人均钢产量却达到每年2000吨,而在宝钢股份的上海本部,人均年钢产量也只有800吨。这也就是说,湛江钢铁厂整体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企业采用更先进的设备、设计更高效的生产流程,这也意味着对工人提出了较高要求。

生产效率的提升,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压缩,而人数更少意味着收入相对更多。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湛江钢铁厂,刚进厂的一线操作工人月薪在3500-4000元,比湛江当地技术工种要高出许多,与珠三角地区的技术工人月薪相当。不过,在净利润大幅度下滑甚至亏损的背景之下,宝钢、武钢需要给这么多新员工发工资,压力非常大。这就要求,企业对迁移产能、对新建项目、对培育新型的钢铁工人,既要有决心,又要合理运用资金,避免出现“越投越亏”的问题。

钢铁工人带来的还有城市经济的变化。记者在调查宝钢湛江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到几位钢铁厂的“90后”操作工人。这几个“90后”,都有就近就业的意愿,有的大专毕业后通过宝钢的招聘进入湛江钢铁厂,有的则是在珠三角的钢结构厂工作,跳槽回到湛江。记者了解到,湛江钢铁项目以及为其服务的配套企业,至少已经拉动了2000位本地人就业。这既包括返乡就业的年轻人,也包括湛江东海岛上岸进厂的渔民。

钢铁业有吸纳较多就业人员的功能。由于两个项目采用高标准,除了钢铁厂本身的职位供应外,还有环保等配套企业的岗位供应。这也意味着,由于钢铁项目的上马,大量在外务工人员回流本地。

“返乡就业”的出现,打开了当地城镇化的一大缺口。几位“90后”工人对留乡就业的生活都有计划,有的希望在城里买套房子找个当地姑娘结婚,另外一位“90后”已经在工作之余帮家里打理规模化的养殖场。

产业工人回流对当地经济影响深远,他们终将纳入粤西的城镇化进程。湛江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劳力输出大市,总人口800多万。而防城港周边的情况也大体类似。劳动力回流、返乡就业创业,加上当地产业的集聚升级,带来的社会消费和城镇化进程,将大大提升周边的钢材市场需求。这就使得两个项目的部分钢铁产能就近消费,形成可循环的生态系统。相比珠三角城市群,环北部湾地区恰恰处在城镇化的窗口期。这既需要产业自身的调整升级,也需要政府的公共服务。

南方的春天来得比北方早。钢铁市场的“春暖花开”,会率先从南方地区开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