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 资讯详情

丁立国:走向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国际化的钢铁

来源:建钢网     所属类别:业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2/1/26 8:58:32

“我认为,‘十三五’的结束,预示着钢铁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结束;进入‘十四五’,钢铁行业迈入新时代,构建新格局,贯彻新理念,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建立。”日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全联冶金商会会长,德龙钢铁集团、新天钢集团董事长丁立国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他认为,未来已来,钢铁行业正走向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国际化的新时代。

“双控”:仍然需要,但要更加完善

“在2021年宏观调控政策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是产能、产量‘双控’。‘十三五’时期是去产能,2021年不只是去产能,还加上限产量。这个政策,总体上看对于钢铁行业实现供需平衡、维护市场相对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丁立国认为。

“实际上,2021年6月份之前主要靠市场需求增长维持供需平衡,进入下半年则主要靠限产政策维持市场的大致平衡和稳定。”丁立国分析。

不过,虽然总体限产压力很大,但是被限产的钢企各面临不同的压力,对于某些区域的企业,政府施加的限产压力更大。

“这个限产比例幅度之大是业内人士没有想到的,但实际上环境压力比较大的地区。如河北地区钢铁企业减产更多,总产量降低9.93%,全国钢产量降幅最大的是天津,降幅达15.96%。”丁立国说。

“十三五”以来,新天钢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表率。新天钢从2017年以来,关停了5个工厂。

天津市之所以钢产量减幅在全国最大,跟我们关停轧三、轧一两个厂有直接关系。在这方面,德龙、新天钢做出了示范,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丁立国说。

减产对效益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限产的量在划拨下来之后,都放到了下半年,即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第四季度减产可能还要更大,目前已经减到企业产能的50%,造成全年排产非常不均衡。

“我估计限产政策可能一直持续到2022冬季奥运会举办以后。这对企业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进入到2021年11月份后,市场出现大幅波动,造成企业亏损,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包括在内。”丁立国认为。

尽管对企业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对于“双控”这项政策的正面价值,还是要肯定的。

“我作为业内人士,主张2022年应该继续坚持‘双控’。当前,产能置换导致的产量增长,以及陆陆续续一些项目的投产导致的产能增加和增产,如果不继续执行限产量政策,这些因素可能导致2022年钢铁行业更加困难。”丁立国认为。

根据《中国冶金报》2020年初整理的2020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其中涉及钢铁项目54个,累计投资总额达5000亿元,这些项目会在2021年前后进入产能释放期。例如,山西省长治市拟以黎城县工业园区、潞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打造1500万吨级钢铁基地。

“作为全联冶金商会的会长,对于今年‘双控’具体政策,希望尽快出台,而不是等到今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再出台。像去年各地到年中才出台,下半年才执行,企业压力很大。因为尽早出台相关政策,既能通过‘双控’来解决供需关系的平衡问题,又能不造成企业大范围的亏损。在制订政策的时候,要考虑企业的环保投入、产能淘汰贡献度及适度弹性等问题,避免‘一刀切’。”丁立国建议。

他进一步指出,“双控”不单纯是考虑环境治理、“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环保等因素,还要考虑行业发展、市场供需、海外资源开发等因素。这个“双控”应该是全国性的,全国主要产钢省、主要产钢企业都应该平均分配“双控”指标,而不是仅仅压在“2+26”城市、压在环保压力大的地区。

据悉,有的钢铁企业由于过度限产,无法对下游长期稳定用户甚至海外高端用户持续供货,导致优质客户丢失;有的企业通过重组已经淘汰大量落后产能,通过加大投资实现了产能提档升级,但由于“一刀切”限产导致投资浪费;指标缺乏弹性;等等。

“这样做有失公平,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是我需要强调的。”丁立国说。

谈低碳:不可避免且持续要做

“碳减排提出以后,对钢铁行业压力蛮大的,生产一吨钢排放1.8吨碳,是碳排放较大的一个领域,但是钢铁行业要走向未来,实现‘双碳’目标是不可避免且持续要做的一件事情。”丁立国指出。

“十三五”以来,钢铁行业加大环保治理投入力度,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做到了行业整体增产不增污,一批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和成为环保绩效A类企业。

“但是,在新发展阶段,钢铁行业也要有新的认识。一是钢铁行业产量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总量较大,而且在某些地区相对比较集中;二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因为钢铁本身就是以碳还原为特征的行业。因此,一方面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站位,充分认识到低碳绿色发展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的极度重要性。”丁立国指出。

他介绍,作为行业首家4A级在产钢企旅游景区和首批环保绩效A类企业,德龙在碳减排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理念、组织框架、方案目标及实施措施等。

在理念方面,德龙、新天钢将加快完善产业布局、优化用能效率、构建多元化能源体系、打造低碳循环产业链、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碳管控、超前布局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各项碳减排路径实施落地,推动集团高质量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以‘碳惠村’为例,我们是结合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搞的一项多赢、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工程。通过在农村推行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植被固碳,双管齐下创造碳汇,为后期跨地域碳汇购买打好基础。‘碳惠村’工程产生的碳排放权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纳入碳交易市场,企业通过购买该碳汇额中和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亦能实现农民进一步增收致富。”丁立国解释道。

环保压力造成企业成本提升,德龙钢铁环保运行费用达到吨钢300元。“十四五”要推进超低排放,各企业都感到了生存压力。如何对冲环保成本大幅增加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

“可以通过在节能减排领域增效来部分对冲环保、减碳的成本支出。现在德龙、新天钢在这些方面都做了较大的投入,例如新天钢自发电率从过去20%多提高到现在的60%~70%。此外,还可以在车间厂房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丁立国介绍,可以把对钢渣、水渣等固废的回收跟固碳结合起来,生成稳定的碳酸钙、碳酸镁等。

“按照钢渣中氧化钙平均含量40%、二氧化碳吸收率90%计算,一吨钢渣可以吸收283千克二氧化碳,生成副产物碳酸钙714千克,同时剩余可用于建筑材料的钢渣600千克。”丁立国指出。他认为,因为环保支出是刚性的,但是要努力围绕节能减排,争取每吨钢找回一两百块钱、两三百块钱。

氢冶金等减碳技术已经在德龙、新天钢得到尝试。一是往电炉里喷生物质、废塑料降低燃料比;二是在高炉上少量喷吹氢气;三是氢基竖炉。

“我们现在正在跟行业里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合作开发绿色低碳技术。我当全联冶金商会轮值会长这两年也将选一些示范性、典型技术在行业内推广,因为绿色低碳是钢铁未来大趋势。届时,钢铁也不应再以‘黑色’自称,而应冠以‘五彩’之名。”丁立国强调。

“下一步,你去看看我们的新天钢,厂区里很多地方有书店,有咖啡厅,等等。城市的小姑娘、小帅哥都愿意到钢铁厂去上班,以干钢铁为荣,不只是因为工资待遇、福利,更主要的是因为钢铁厂跟他们有相同的情趣,艺术化、生活化、人文化。”丁立国自豪地说。

谈智能:将颠覆传统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

“我们现在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标杆、‘一带一路’的标杆、党建的标杆、环保的标杆,目前正在建设钢铁行业的智能化标杆,最终形成5个标杆。智能化将颠覆传统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形成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未来,智能化对德龙钢铁和新天钢自身,甚至走向海外都是至关重要的。”丁立国认为。

如何发展智能化及智能化的意义何在?丁立国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能化的讲话为钢铁行业发展智能化做了最为科学、准确的概括和指引。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这就明确了智慧制造是主攻方向。因此,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构建智慧制造体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齐我们的产业短板。”丁立国认为。

这两年,德龙钢铁瞄准了智慧制造的发展方向,斥资上亿元推动数字化建设,成功探索出低成本、高成效的生产数据集成模式,打造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钢铁行业数字化样板工程。

业内专业人士一般认为,钢铁企业智能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就是以智慧制造标准体系的构建、平台建设,提升钢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钢铁行业智慧制造解决方案为着力点,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据悉,目前在德龙钢铁,覆盖制造全流程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生产管控系统已建成。该系统的数据采集超过2万个点位,基于新一代物联网技术,可实现生产计划、投料、能源消耗、工艺过程、质量、物流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与控制,生产管理者可直接查看生产实绩,大幅提升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协同效率。

“2021年11月14日,我到韶钢参观了他们的炼铁厂8号高炉、炼钢厂一工序、特轧厂高三线、智慧中心等。参观后感觉很震撼:一是韶钢以智慧制造促进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的成功实践,验证了观念变化十分重要;二是韶钢重视基层基础管理,工作扎实、有特色、成效显著。”丁立国介绍。

据悉,韶钢通过智慧制造,操作人员精简了3/4;在组织结构上实现扁平化,工作相关信息从公司层面直接到作业区班组;在效率方面,所有操控都在一个空间内,可顺畅沟通,快速解决问题。

针对钢铁流程,韶钢的智慧制造提出了“四个一律”的标准,即控制室一律集中,离开现场;操作岗位一律用机器人;设备一律远程监控;销售和采购服务一律上线。

“智慧制造带来的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这种根本改变,是对过去传统意义上炼钢的完全颠覆。”丁立国指出。

2022年,德龙、新天钢将进一步加速推广智慧制造。与此同时,他建议在民营企业推广智能化建设。

“要让民营企业快速分享、使用智慧制造方面的共用技术,积极迎接智慧制造给传统钢铁带来的颠覆性变化,这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丁立国强调。

谈市场:2022年是极具挑战性的一年

“2022年,我认为是一个具有极大不确定性、极具挑战性的年份。因为钢价没到底部,原料也没有到底部,铁矿、煤矿、焦炭,包括相关的铁合金都没有到底部,什么时候到底部还不敢说。但是,有一条:千万不要去赌市场。”谈及市场,丁立国认为,“这种行业周期性变化,一定要正视它,既不要过度悲观,也不要过度恐慌。”

一是虽然产能产量“双控”以后可能是常态,但是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是“双控”能够满足和预计到的。

二是从下游需求来说,除了造船行业对钢材需求较为平稳,其他大部分都是减少的,尤其是房地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个行业是跌宕变化的。”丁立国指出。

如何应对市场变化?“我建议把不确定的因素用确定的手段来尽量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丁立国认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品零库存,原料低库存。低库存,如果价格下降了,少亏;零库存,下降了没有亏损。

“我们作为实体企业,主要还是考虑生产和工业的持续性。”丁立国说。

三是加快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十四五’期间,如果不加快产业集中度提升,那么企业内部的结构、流程、模式的变革会很难。”丁立国指出,以唐山为例,原来40家钢铁生产企业,现在整合为25家企业,25家企业其实是11家集团。

“我们把唐山德龙跟九江线材进行了重组,目的是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推动九江线材发展,也推动唐山德龙结构优化。比如,唐山德龙焊条钢市占率达到15%,九江线材将发挥其产品优势,共同做专做大线材市场。”丁立国说。

四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盯着基础设施,变为盯着工业化,盯着高端制造。

他认为,未来随着经济总量增长,“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钢铁产量可能减少,国外可能增长,但是全世界钢的总量并不会减少,甚至还会增长。

“未来不管怎样,我们都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内、在‘一带一路’国家,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丁立国说。

“我们的钢铁是五彩缤纷的、是绚丽多姿的、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像人生一样,像我经常说的‘深夜疗伤,清晨赶路,人生多彩,惟有奋斗’,因为只有奋斗才能丰富多彩!”丁立国最后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