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何文波:十年回望,冶金科技奖为钢铁带来了什么?
来源:建钢网 所属类别:业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2/8/5 11:41:26
7月28日,2022年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冶金科学技术奖最高管理机构,奖励委员会各位委员与代表“屏”上相见,对评审委员会今年推荐的特等奖进行了评审,并对一、二、三等奖进行了审定。
“作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联合举办的钢铁行业最高科学技术奖,已经走过二十余载风雨的冶金科学技术奖在业内和国家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力,一直以来备受行业关注,得到了广大钢铁企业和科研院校的大力支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对冶金科技奖数十年来的发展感慨万千,“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钢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办好这件事!”
今年上半年,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特别对在2011年—2020年10年里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项目进行了跟踪问卷调查。借2022年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会议召开之际,何文波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分享了十年回望冶金科学技术奖的深刻感受。
《中国冶金报》记者:进行这次跟踪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什么?效果如何?
何文波:自设立以来,冶金科学技术奖在鼓励钢铁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科技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评审时,有专家提出,要对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推广应用和技术发展情况及获奖者情况进行一个评估,来衡量冶金科学技术奖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也体现冶金科学技术奖的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这是个很好的建议。为此,奖励办对2011年—2020年共10年里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等奖的全部138个获奖项目获奖后的应用、研发、成果转化等实际情况及主要获奖人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奖励办设计了《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跟踪调查表》,涵盖了基本信息、项目获奖后的作用和影响评价、获奖后项目应用及推广情况、获奖后项目后续研发情况、完善冶金科学技术奖奖励制度等5个方面的28个问题,对138个获奖项目进行了网上问卷调研,全部得到了高质量的回复和反馈,回复率达到100%。这也反映了冶金科学技术奖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中国冶金报》记者:这138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有哪些特点?
何文波:通过分析收到的138份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了以下6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高标准、严要求是冶金科学技术奖的显著特征。冶金科学技术奖10年来始终坚持获奖率不超过40%,特等奖、一等奖获奖率不超过8%,保证了获奖项目的科研水平。调查问卷显示,在138个项目中,技术水平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有72项,占52.17%;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有54项,占39.13%。同时,在138个获奖项目中,获得特等奖的项目共10项,占7.25%;获得一等奖的项目共128项,占92.75%。可以看出,作为非常设等级,虽然特等奖没有数量限制,但每年的评审专家都严格把控,平均每年仅有1项获得特等奖。这些数据是行业内外评价冶金科学技术奖含金量高的重要标志。冶金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成果已经成为引领我国冶金科技进步的重要导向,成为中国钢铁赶超世界的重要标志。
二是自主研发是主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近年来,中央一再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成为研发主体。
调查问卷显示,在138个获奖项目中,有93项的核心技术来源于自主研发,占67.39%;有44项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合作研发,占31.88%,高校研发推广的项目仅1项。同时,在138个获奖项目中,企业为第一获奖单位的有86项,占62%。
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虽然在技术上经历了早期的购买、引进等,但是经过整个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消化、吸收、整合和创新,近10年获奖项目核心技术通过自主研发途径的比例已经接近70%,第一获奖单位为企业的项目已经超过60%,这充分显示出企业的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钢铁企业已经成为研发主体。
三是获奖助推技术应用及推广。在138个获奖项目中,有129项继续应用,占比高达91.31%;不再应用的有9项,占8.69%。在129项继续应用的项目中,有86项实现了应用规模增大,占63.3%;有40项实现了稳定应用,占28.99%;仅3项年应用规模减小,占2.17%。这129个继续应用的获奖项目至今总新增经济效益3741.04亿元,近10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229.21亿元,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说明,我们的高等级科技奖项不但代表了当时的科研水平,在方向上也是经得起考验的,在持续发挥作用。在9项停止应用的项目中,停止应用的主要原因包括产线及基地搬迁关停、新的技术替代、生产工艺或产品调整、缺乏政策支持或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因素。
同时,钢铁行业特别注重加强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调查问卷显示,项目获奖后进行了推广应用的有128项,占比高达92.75%。其中,一直持续推广应用的有111项,进行阶段性推广成果技术应用的有17项,占比分别为80.43%、12.32%。获奖后推广总台(套)6904个,平均每个项目获奖后推广了54台(套)。这充分说明了获奖对技术推广应用的巨大价值。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138个获奖项目中,获奖后继续进行相关研究的项目有126项,占比高达91.3%。获奖后共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497项,平均每个项目获奖后获得发明专利11项,反映出获奖项目的技术独占性和引领性;获奖后新制定国家标准54项、行业标准89项、团体标准196项,反映出获奖项目在相关领域标准引领的重要作用;项目获奖后新发表论文2190项,新出版著作54项,平均每个项目有16个知识成果。这些论文和著作为进一步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激励获奖者提升创新能力,也为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社会效益广泛深远。138项获奖项目在后续研发中都获得了不同级别的计划支持。获得国家及部委经费支持的项目有31项,占24.5%,其中国家计划(科技部)支持的有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5项,其他部委支持的有3项;获得省市计划支持的有11项,占8%;单位内部经费支持的有67项,占48.6%;获得其他经费支持的有29项,占2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获奖有利于吸引政府、企业等各类机构加大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获奖项目进一步研发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和宣传效应。项目获奖后又取得多种级别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共有79项,占57.3%。其中,依托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获得其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的有38项,获得其他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奖的有17项,有24个项目的技术内容更是进一步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是对获奖项目水平和意义的充分肯定。
六是有力推动获奖者的事业发展。除了在经济效益、资金支持和科技进步上有巨大影响外,获奖项目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项目获奖后新增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1人,其中获得院士的有3人。可见,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后,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还进一步提升了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我国钢铁行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钢铁行业持续进步和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中国冶金报》记者: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冶金科学技术奖的作用?
何文波:科技奖励一直是我国奖励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主办的冶金科学技术奖,作为在国家科技部备案的重要社会力量设奖之一,加强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进一步厘清、发掘和利用获奖项目资源,扩大冶金科学技术奖励效力,对钢铁行业更有系统性、有方向性地开展技术研究、开发新的研究领域都有很好的牵引和指导作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金属学会将一如既往地以办好冶金科学技术奖为抓手,培养行业科技领军人才,助推行业形成创新合力,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壮大行业创新队伍,引导钢铁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导会员企业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积极推动共性技术研发,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