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动态  >> 资讯详情

监管组织申报2023年第二批专项债项目,全年资金需求按全年额度的3倍把握

来源:中国建筑钢材网     所属类别:网站动态     发布时间:2023/2/7 9:44:50

记者从多位地方财政、发改系统人士了解到,近期监管部门组织地方申报2023年第二批专项债项目。监管部门要求,此次申报的专项债项目资金需求和第一批次申报需求之和,按照全年专项债额度的3倍左右把握。

资金需求按全年额度的3倍把握

今年专项债额度尚需全国人大审议批准通过,市场预计今年额度在3.8万亿左右。按此测算,各地需申报的专项债项目资金需求要达到11万亿左右。这主要为了确保最终审核通过的项目资金需求超过专项债额度,进而确保专项债顺利发行。

据记者了解,国家发改委主要对项目投向领域是否精准、前期工作是否完备、投资规模是否合理等因素进行审核;财政部主要对项目收益能否覆盖本息、项目信息是否完备、当年能否形成实物工作量、能否形成有效投资等因素进行了审核,只有两个部门共同审核通过的项目才能发行专项债。

西部省份财政系统人士表示,专项债项目审核不通过的原因主要包括投向领域不符合要求、申报项目不符合专项债发行条件等。“比如有的县区的一个项目动辄十几个亿,明显不合理;同样,需求过小的,甚至有的地方几万元的项目也在报,这也明显不合理。”

从往年和一些地方样本数据看,专项债项目资金需求往往超过专项债额度。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去年4月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9月份,我们部署地方报送2022年的专项债券项目资金需求,今年1月份又会同发改委布置地方补报了一批专项债储备项目,合计两批储备了7.1万个项目。

南方某省发改委人士表示:“国家下达的专项债券资金远满足不了需求。比如,我们省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通过的政府专项债券准备项目约1800个、债券资金需求约6500亿,而国家下达我区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不到800亿。很多符合条件的项目不能获得专项债券支持,部分项目不能足额获得专项债券支持。”

浙江省财政厅披露,截至2022年3月末,浙江省已储备4300余个债券项目,资金需求超过1万亿元,其中,总投资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超过800个。这一资金需求远超去年浙江专项债额度(2325亿)。

记者了解到,去年10月监管部门已组织地方申报2023年首批专项债项目。首批申报的专项债需求规模,要按照提前下达2023年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分配本地区额度的3倍左右把握。根据各地披露的数据看,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预计在2万亿左右。按此计算,2023年首批专项债项目资金需求达到6万亿,第二批次专项债项目资金需求达到5万亿左右即可。

金融工具和专项债衔接

按照申报要求,此次申报项目需符合投向领域要求,属于政府主导、经济效益明显、早晚要干的投资项目,优先支持在建项目、新开工项目必须完成可研审批或核准(备案)手续且2023年能够开工建设,满足项目收益和风险管理要求。

投向领域方面,记者了解到,主要投向10大领域,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

按照监管要求,对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以下简称金融工具)项目中因额度限制无法获得支持的项目,符合专项债券项目条件的可以申报。

金融工具起源于去年年中。去年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财政和货币政策联动,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2年。

去年8月24日召开的国常会表示,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即金融工具规模达到6000亿以上。最终2022年两批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

央行相关负责人此前介绍,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运用金融工具,重点投向三类项目:一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分别为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二是重大科技创新等领域。三是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上述项目领域中国,除科技创新类项目外,其他领域大多符合专项债投向。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张建民近期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发挥好各项投资政策“组合拳”效应,以高效有力举措推动投资跑出“加速度”。一季度,我们将加快推动提前批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快下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今年将持续推进去年开工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建设,进一步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