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分析  >> 资讯详情

首钢迁钢黑户产能将获核准

来源:中国建筑钢材网     所属类别: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2011/1/11 0:00:00

  昨天,记者从首钢集团了解到,预计本周四,国务院领导将到首钢集团宣布首钢老厂区涉钢生产停产。

  此举意味着自2010年12月31日一直在等待国家领导为其宣布停产的首钢集团终于看到了曙光。而这或许是首钢迁钢黑户问题、首钢股份(4.42,0.00,0.00%)复牌问题等众多待解决事项开始逐个解决的标志。

  >>焦点

  迁钢黑户产能获认可

  对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首钢迁钢)黑户问题,昨天,首钢集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已核准了,但还没有正式发文。”这一消息也得到接近国家发改委人士的认可。所谓黑户,即没有拿到国家发改委审批已上马开工的项目。

  据悉,黑户问题压在首钢集团头顶多年,尤其2010年,“首钢迁钢被曝建厂7年尚未通过发改委审批”的报道满天飞,首钢集团更是尴尬万分。

  据悉,首钢迁钢在首钢集团地位重要,是首钢在北京老厂区涉钢业务关停,曹妃甸新基地开张期间重要的“渡船”。

  2002年12月18日首钢迁钢注册成立。随后,首钢迁钢启动了1580MM热带轧机工程等二期二步工程的迁钢扩建工程,迄今,首钢迁钢产能已达780万吨。“所谓首钢迁钢的黑户,并非所有产能,而是二期二步工程,”昨天,首钢集团内部人士介绍,“现在首钢迁钢产能是780万吨,之前有户口的是400万吨”。记者了解到,即将获得户口的是,首钢迁钢包括1580MM工程在内的380万吨产能。

  >>上市公司

  首钢股份复牌望

  事实上,这些年来,众多黑户产能没有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但并没有影响这些产能的生产。不过,上市公司首钢股份的停牌却与首钢迁钢的黑户状态息息相关。迄今,首钢股份尚在停牌,不过,随着首钢迁钢黑户问题的解决也许首钢股份看到了复牌的曙光。

  “首钢迁钢会注入首钢股份的,”昨天,首钢集团内部人士向记者这样证实,不过,整个资产置换还需层层审批,所以首钢股份何时复牌未知。不过,首钢股份证券事务部方面解释,首钢集团从来没有明确注入首钢股份的具体资产,在资产置换方案出炉之前,首钢股份没有任何消息可以披露。

  昨天,钢铁分析师纷纷分析认为,首钢迁钢是首钢集团注入首钢股份的核心资产之一,宏源证券(16.84,-0.55,-3.16%)钢铁分析师赵丽明称,对首钢集团中的钢铁企业中设备资产、生产规模、资产规模、关联度和公司战略规划等进行对比分析,迁钢成为置换对象的概率较大。

  知情人士表示,首钢迁钢的黑户问题是首钢股份资产置换以及复牌的主要障碍之一。据悉,2个多月前的2010年10月29日,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首钢股份开始停牌;首钢集团早就曾先后对首钢股份做出承诺,在2010年底完成资产置换。然而,2010年底已经过去,首钢集团在北京老厂区的涉钢生产已经停止,并因此影响上市公司业务,资产置换却仍没结果。

  >>首钢集团

  产量破3000万吨

  就在首钢集团众多喜事接踵而至的这一历史时点,昨天,记者从首钢集团了解到,通过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南征北战,全力向钢铁产业高端领域进军,首钢集团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高端产品也打出名声。

  据悉,传统上,我国产量排位前列的分别是宝钢、鞍钢、武钢等,首钢排位较后。不过,随着2010年各个钢厂联合重组,河北钢铁(3.76,-0.08,-2.08%)集团迅速以5000万吨的产能占全国第一宝座的位置,宝钢、鞍钢、武钢等产能集中在3000万吨左右,首钢集团通过兼并水钢、长钢、贵钢、伊钢、通钢等产能进入3000万吨行列。

  2010年,首钢集团预计生产生铁3200万吨、钢3170万吨、钢材2994万吨,实现管线钢、汽车用钢、船板三个百万吨目标。首钢集团方面称,面对国际金融后危机时代,钢铁业产能过剩、原燃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必须快速向钢铁产业高端领域进军。

  >>行业

  3亿吨黑户看到希望

  值得关注的是,首钢迁钢黑户产能不过是全国高达3亿-4亿吨黑户产能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首钢迁钢黑户产能获得户口,让其他黑户产能看到黎明的曙光。

  据悉,2010年,国务院、发改委等密集出台各种政策,对全国钢铁产能进行清理,其中未经国家发改委审批却正在生产的产能达到3亿-4亿吨。昨天,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告诉记者,国家对钢铁项目的清理结果目前尚未公布,但相信大部分黑户产能不会被取缔。

  他称,首钢迁钢是这些黑户中的特例,因大型企业钢铁主业都在上市公司中,受限于监管规定,基本没有黑户产能,黑户产能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称:“虽然很多没有经过发改委审核,但大多都有各种其他部门或者地方的核准。” 本报记者 张艳